豆腐的來源以及典故

200

關于豆腐的來源,追溯歷史,其發源地在安徽淮南八公山一帶,是由劉邦之孫劉安發明的。當初,劉安被封為淮南王,他是個大才子,門下召集了上千賢士把酒吟唱,其中最有名的八個人被稱為“八公”,八公山因此得名。在當地山上有個泉眼,當地人稱之為“珍珠泉”,水源清澈豐富。山下的淮北平原盛產大豆。劉安為了長命百歲,四下找人煉“仙丹”,聰明者就以大豆和泉水為原料,最后煉成了豆腐。這是關于豆腐的來源流傳較早、較遠的傳說。

豆腐是素菜里的主角,有一句歇后語說“和尚不吃豆腐——怪哉(齋)”。另有一句俗語“貴人吃貴物賤人吃豆腐”正說明了豆腐對普通中國老百姓的重要性。過去的窮人再窮豆腐還是吃得起。楊白勞窮得賣女兒,還能夠賣豆腐賺幾個錢,喜兒想來也缺不了豆腐吃,怪不得長得好看。看周作人的等人的談吃食的散文,每每提到豆腐,僅收入《中國現代散文集粹》中的九百多篇散文中,提到豆腐字樣的就有近百次。大革命家瞿秋白,臨死的時候在《多余的話》里還說:“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雖然不免有自嘲的意思。

說起豆腐,還真不容易收住,歷史久,典故繁,品種多。食材本身有味,加上和別的食材一起烹調還能互相吸收味道,吃起來很有意思。豆腐還有一個特點,“周邊”產品多,且各地叫法差異很大,也容易分不清道。干的有豆皮、豆腐皮、豆腐干、干絲、千張、豆腐泡、素雞,豆干里還有五香豆干、白豆干等,液態的有豆漿,半液態的有豆花、豆腐腦。

豆腐的吃法大概是菜蔬里最豐富的一種。查輸入法里的詞庫,里邊光豆腐菜名就不下二百。從前有一個相聲,專門說豆腐宴,報出的豆腐菜讓人耳不暇聽。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去看專門講豆腐的書,就光在網上講豆腐的電子書就不計其數。隨手一翻,每頁10種,翻了150頁還沒到底,說明這類書至少1500本以上,實際也許上萬種吧,還不包括沒有變成電子版的。

而豆腐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千變萬化。北方的豆腐都是大豆,俗稱黃豆做的。大豆含蛋白質達到40%,是做豆腐的最好原料。尤其到冬天,北方一帶沒什么蔬菜,豆腐絕對是副食主角,什么燉豆腐、雞刨豆腐、溜豆腐、涼拌豆腐都是家常菜。我的一位來自哈爾濱的同事說,他最喜歡的是溜豆腐,白白的豆腐塊,紅紅的辣椒沫,半斤高粱米飯不知不覺就下去了,既便宜又營養。

備案圖標.png吉公網安備 220282020000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