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隆豆腐機: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來又滋補

57

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來又滋補。豆制品富含優質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鈣和大豆異黃酮。其實,每種豆制品都有不同的營養特長,你可能還不知道。

豆制品,營養各有特長

豆制品指的是由黃大豆、黑大豆和青大豆等以及用其加工成的食物。相較動物肉類,豆制品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膳食纖維等成分。相較紅豆、綠豆等高淀粉雜豆,豆制品中淀粉含量少,蛋白質質量高。除了這些共性外,不同豆制品還有自己的營養優勢。


膳食纖維高手:毛豆、豆渣

毛豆是大豆在未成熟時收獲的鮮食豆類蔬菜,它不僅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鉀、鎂元素和B族維生素含量也很高。嫩毛豆的膳食纖維含量高達4.0%,遠超過芥菜、菠菜、莧菜、芹菜桿等高纖維蔬菜,是蔬菜中的纖維冠軍。打豆漿剩下的豆渣也是膳食纖維高手,對肥胖癥、高血壓、高脂血癥、經常性便秘等疾病都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補鈣高手:豆腐、腐竹、豆干、豆腐皮

大豆本身含鈣量并不算高,而做豆腐、豆腐皮、豆腐干時,需要加入含鈣的凝固劑,所以成就了一大批“補鈣高手”。

維C高手:豆芽

大豆發芽后,營養跟以前大不相同,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大豆中基本不含維生素C,而每100克豆芽中含9-21毫克。大豆發芽后,部分蛋白質會分解為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更有利于吸收。

礦物質高手:發酵豆制品

發酵豆制品包括豆瓣醬、豆豉、豆腐乳等。

大豆發酵后,不僅產生相當多的B族維生素,而且蛋白質變成了更容易消化的多肽和氨基酸,味道更鮮美。經發酵后,豆子中的可溶性礦物質增加了2-3倍,再加上氨基酸和多肽的幫助,使大豆中很難被人體吸收的鈣、磷等礦物質的利用率提高了30%-50%。多數發酵豆制品含有豆豉激酶,具有抗血栓的功能。

吃豆制品避開四大誤區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攝入25-3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豆制品。

豆制品雖好,但是很多人對豆制品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紅豆、綠豆也屬于大豆制品

大豆制品一般不包括綠豆、紅豆、豌豆、蠶豆、蕓豆等淀粉豆。這兩類豆的營養構成有很大區別,淀粉豆蛋白質含量不如大豆高,且其氨基酸構成不如大豆合理,不屬于優質蛋白。

淀粉豆也不含大豆異黃酮等有益成分,其淀粉含量高,營養更接近糧食。淀粉豆類營養也不錯,可以部分替代主食。

誤區二:所有大豆制品都能補鈣

大豆本身含鈣量并不算高,其制品中含鈣量的高低與加工工藝有關。

北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等大豆制品用含鈣凝固劑加工,是鈣的良好來源。內酯豆腐是用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凝固劑,鈣含量非常少。打豆漿時一般要加入20倍的水,且過濾掉豆渣,因此,豆漿補鈣效果較差。

誤區三:大豆制品吃多了會誘發乳腺癌

黃豆中的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很多人擔心它會誘發乳腺癌。其實,植物性雌激素和人的雌激素是不一樣的。植物雌激素對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起到的是雙向調節作用:當人體內雌激素水平低時,大豆異黃酮表現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功效。當體內雌激素水平偏高時,它會表現出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的作用。食用大豆制品不但不會因此患上乳腺癌,反而能降低其發生風險。

備案圖標.png吉公網安備 220282020000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