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在吃的--黃豆

42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要是說到大家幾乎每天都會吃的,想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米飯和面食,當然,主食大家每天都會吃,而小編想說的是黃豆,或者說是大豆。

黃豆??大豆??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誰會天天吃這個玩意?但聰明的你仔細一想就會明白,因為豆腐,豆奶,豆豉,腐乳,豆瓣醬,醬油這些不都是黃豆做的嘛,甚至部分植物油也是通過大豆提取的。

黃豆,也叫大豆,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一眾豆子里面,再沒有一種比大豆更出名,或是比大豆更重要,自古便以“菽”的名號位列五谷,跟稻、黍、稷、麥一起撐起了中土糧食的天空。對于大豆起源的考究目前還無定論,但早在6000年前遺址中就存在有野生大豆,如今大豆也已遍布各地。


大豆的傳統吃法

關于大豆的做法存在一種說法:世界上的不同菜系里都有一些特別考驗廚師功底的食材,就像法國大廚要精通烹制蝸牛,日本大廚要深諳魚生之道,德國大廚要明白豬肉的細節,中國大廚則必須會烹飪大豆。然而,中餐師傅似乎并不會把烹飪豆子的技藝在公眾面前炫耀,大概是因為這些技術早已滲透到了中餐的基底之中,烹飪大豆和大豆制品幾乎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動作。

相對傳統和直接的做法則是將黃豆制成豆豉以及發豆芽。

第一種做法,將煮過的豆子放入瓦罐里,再用棉被捂起來。過不了多久,豆子就會變黏拉絲,還發出陣陣特殊的臭味。經過曬制,再拌上辣椒、花椒、鹽巴、烈酒,再曬再腌,最終變成了豆豉。經過這一番折騰,黃豆都換上了一身黑皮。用菜油炒過之后,香酥鮮辣,配白粥,配臘肉,配油麥菜皆可。

第二種做法,用清水把黃豆浸泡一夜,然后裝進玻璃罐,上面蓋上紗布,保持在25℃左右的室溫條件下。每日再添水少許,保持罐子濕潤。三天之后,每粒豆子上就都長出了晶瑩的豆芽。這樣的豆芽用來清炒,做湯或者炒面條都是鮮味一道。

吃豆子的尷尬

盡管大豆有著較遠的歷史與較廣的地域分布,它仍有著自己的尷尬之處,一是大豆有豆腥味,二是大豆吃了愛放屁。

大豆的特殊腥味主要是以己醛為代表的30多種化學成分,包括不同大小的醇、醛、酸和酚類化合物。究其原因,是因為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太活躍,會氧化亞油酸而產生這些小分子化合物,讓大豆油和豆制品染上濃濃的豆腥味。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陸續選育出了一些脂肪氧化酶活性較低的品種,為大豆的推廣鋪平了道路。

吃完豆子我們會更容易排氣,通俗說法叫“放屁”。一個醫院做腸道手術時發生了一個小事故,在醫生操作手術刀的時候,腸道里面氣體太多引起了爆炸。

為什么吃完豆子會積存氣體呢?在西方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豆子在生長時特別容易吸收土壤里的靈魂,而靈魂不能一直存在人的肚子里,它要找出口出去,那怎么出去呢?從口出去太難,就通過放屁的形式出去,因此就不斷地排氣。

當然,這當玩笑聽一聽就好了。西方人可以把吃完豆子的生理反應歸結到奇聞里,幾乎是靠吃豆子獲得蛋白質來源中國人可不能這樣,我們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問題的關鍵在于大豆里面有特別的膳食纖維——大豆多糖。這種糖類物質被腸道里以大腸桿菌為代表的微生物分解,產生大量的甲烷氣體,這就是“屁”的主要來源。

想要吃豆類時盡量不“放屁”,就要盡可能排除這些多糖。我們把它做成了豆制品,比如豆腐。由于多糖溶于水,所以豆腐在磨制、加工、過濾,包括在最后成型的過程中能讓多糖溶解,豆腐中的多糖就非常少了。所以不會出現吃豆腐吃得特別多,導致排氣現象特別嚴重的情況。

大豆蛋白的新生

大豆以其富含的植物蛋白承包了古代人所需的蛋白質,如今則變成了大豆蛋白粉,可以成為那些對母乳和牛奶過敏的小寶寶們的特殊食物。

近來大豆又有了新鮮用途,那就是做火腿和香腸!沒錯是做火腿!現在市場上的新鮮豬肉售價最少是每斤14塊錢,香腸卻能降到12塊錢一斤。別忘了,豬肉的水分還是很多的,如果脫了水做成香腸,還賣得更便宜,那食品商豈不是都得喝著西北風來做慈善事業了?

商人當然不會這樣做,我們吃的很多有嚼勁的香腸,都添加了大豆蛋白來輔助!當然,那種Q彈的口感還是需要很多卡拉膠之類的添加劑來輔助的。單靠大豆蛋白很難完全模仿肉的口感。

總之,大豆還將作為中國人的好伙伴繼續與我們相伴。也許百年之后,那些殖民火星的人類,翻看到今天的故事,會疑惑,地球上的人類曾經吃動物肉?火星移民們可是純粹吃豆子做的肉食的。

備案圖標.png吉公網安備 220282020000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