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腐走進奧運會,中國豆腐營養全世界60
加拿大人把豆腐帶進奧運會 據材料記載,加拿大很早就開端栽培大豆了,但并不會做豆腐。上世紀60年代,我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移民的許多涌入,才使加拿大人第一次才智了豆腐,不過許多人都不喜歡它,乃至大人在教訓孩子時也會說:“走開,否則就給你吃豆腐!” 從上世紀80年代開端,“少吃肉、多茹素”等健康飲食觀念開端家喻戶曉,豆腐開端遭到人們的歡迎。2000年10月,加拿大豆制食物業協會掀起了一場“多吃豆腐、有益健康”的宣揚高潮,使豆腐一會兒成了“明星食物”;綠色平和組織和動物維護協會也主張人們把豆腐作為替代肉食的首選食物。現在,在加拿大各地的超市里都能買到各式各樣的豆腐以及豆制品。每年,加拿大人至少要吃掉3100萬磅(合2790萬斤)豆腐制品。 養分學家們紛繁出版或編撰文章介紹豆腐的養分價值。養分學家戴安·卡拉布蕾絲在《天然日子》雜志中發表文章指出,與肉類和乳制品相比,豆腐的熱量十分低,比方88克的豆腐僅含120卡路里熱量,卻能為人們供給13克蛋白質、8毫克鐵和120毫克鈣。加拿大溫哥華圣保羅醫院健康心臟方案的養分專家麥羅迪·揚醫師指出,過多食用紅肉不只會導致肥胖,還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但紅肉中的蛋白質和礦藏質對人體又十分重要,在植物性食物里,可以替代它的最好的食物就是豆腐。 曩昔,加拿大人在豆腐的吃法上以中式、韓式和日式為主,后來,養分學家和業內人士不斷探究中西結合的豆腐新吃法。最近,加拿大聞名的“綠色餐廳”主廚黛波拉·麥迪遜編撰的一本介紹豆腐養分和食譜的書——《這必定不是豆腐》在“熱銷書排行榜”上獨占鰲頭。在中餐館里,豆腐菜更是五光十色,現在加拿大還有了三大豆制品公司。更有意思的是,加拿大人還把豆腐跟著奧運會帶回了它的祖籍。 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上,三位加拿大名廚以志愿者的身份來京搭起“奧運灶”,每天為加拿大運動員燒菜做飯。為了讓運動員在競賽之余能吃到家園菜,三位大廚在動身前就編造好了“奧運食譜”。這份“奧運食譜”包含了三四十種加拿大風味菜品,其中有一道我國菜“家常豆腐”。為學做“家常豆腐”,特級廚師森姆還特別在5月份從加拿大飛到北京,使用參與加拿大駐華使館“中加美食節”的機會,向我國廚師學藝。 美國人寫書夸豆腐 豆腐在我國、在亞洲已有了千年的食用前史,但到上世紀50年代,大豆才開端呈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雖然美國養分學家、醫師和清潔官員都不斷勸誡人們,豆腐含有許多蛋白質和鈣,不含膽固醇和飽滿脂肪,熱量很低。但或許是習慣了肉類、快餐的香濃滑膩,美國人總以為豆腐口感粗糙,不好吃。 但是,跟著三高食物帶來的許多費事,養分豐厚的大豆食物對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等具有的積極的防止效果逐漸被人們知道和接受。美國養分學專家馬克·梅希納說,如果每天食用80克大豆食物,就能使罹患癌癥的危險下降40%。因此近年來,豆腐在美國遭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追捧。 為了使豆腐走進更多的美國家庭,輔導人們怎么烹飪豆腐的食譜書本也應運而生。這些食譜把豆腐和美國人了解的烹飪方法結合起來,佐以西式調味料,使美國人更容易接受。比方有一本書,書名就很風趣——《這不可能是豆腐!》。該書收入了75個豆腐菜譜,包含炒豆腐、炸豆腐、西式豆腐南瓜湯、咖喱豆腐、菠蘿豆腐炒飯和豆腐春卷等,該書菜譜乃至把豆腐調入了果汁和奶昔中。 豆腐食譜的呈現,對在美國推行食用豆腐和健康飲食起到了積極的效果,特別是一些曩昔因寵愛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豆腐成了他們每天必吃的食物,一些“大胖子”用豆漿替代可樂、用豆腐替代奶酪和肉類,也取得了極好的瘦身效果。現在,常吃豆腐、愛吃豆腐的美國人越來越多,一般超市中隨處可見豆腐,許多餐飲店內都能看到涼拌豆腐等豆腐菜肴。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在2005年發表文章,鼓勵男性多食豆制品。由于美國辛辛那提一家醫院的研究顯示,大豆對男性前列腺有很好的維護效果,亞洲男性的前列腺癌發病率就遠低于美國男性。專家指出,食用豆制品后,腸中會分化一種按捺乙羥基睪丸素構成的物質,而該睪丸素則是導致前列腺癌的元兇之一,每天喝一杯豆奶,男性得前列腺癌的危險能下降30%,喝兩杯則能下降70%。不久前,夏威夷癌癥研究中心又有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女性常吃豆制品可防子宮癌。 德國人愛上我國“DOFU” 上世紀末,歐洲呈現了瘋牛病,隨后又發生了禽流感,使得人們一度對肉類產品產生了驚駭,素食主義開端鼓起。也就在此刻,豆腐開端在德國供不應求,許多華人開端投資豆腐店,一時間德國呈現了100多家出產豆制品的華人企業,豆制品產值每年以兩成的速度增加。 最開端時,這些華人企業只出產豆腐、豆漿等制品,但首要消費者是在德亞洲人,習慣了肉食甘旨的德國人則覺得清淡無味。后來,許多華人企業開宣布了海美味、麻辣味、咖喱味等口味多元的即食豆腐,以及各式各樣的豆腐干、豆腐罐頭、素雞、素腸、素牛排等豆制品,得到了德國人的青睞。再后來,又有華商研宣布合作西餐食譜的豆腐,如色拉豆腐、鐵板豆腐、甜品豆腐等,有的更別出心裁地創制了豆腐素烤鴨、豆腐蛋糕、豆腐雪糕等,深受德國人喜歡。 豆腐被稱為“我國奶酪”,現在以中文發音為根底的“DOFU”已廣為德國人熟知,“豆腐熱”席卷德國。德國《明星》周刊等媒體還推出了“我國豆腐專欄”,稱“豆腐是世界上最甘旨可口的好菜”。德國食物藥物管理局還將豆腐列為“具有削減冠心病危險等成效的健康食物”。《怎樣吃豆腐》、《豆腐健身寶典》等書本也開端熱銷。《法蘭克福匯報》乃至預言:“未來十年,最有市場潛力的并非是德國轎車,而是我國豆腐。” 現在,許多德國人現已用豆腐干替代看電視時吃的薯片;在德國大學食堂,在寶馬、群眾等聞名企業的食堂也都有豆腐招牌菜;在超市,想買新鮮豆漿乃至還得預訂。在德國有一家出產豆漿的企業,他們的廣告詞耐人尋味:“為什么幾千年前的我國人能造出長城,由于他們吃大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