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辛苦的傳統豆腐產業175
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做豆腐是很辛苦的,特別是起初,要用石磨手工磨豆子。頭天下午便要揀豆子。先把要用的豆子放到團箕(家鄉的一種圓形主編容器,用于晾曬糧食、作物種子)中,把變質的豆子剔除,然后先放大石磨上碾,這次不是細磨,只需過一路,豆子裂成兩瓣即可。然后,把豆子皮剔除,只留下半個半個的豆仁。接下來就浸豆子,冬天在晚飯后就下水浸,夏天要在睡覺前浸。凌晨三點多便起床,把浸透的豆子撈起,一勺勺地舀入石磨磨漿。磨好后用熱水沖開,再裝入大桶,上濾架過濾,留下豆渣拿來喂豬,或者拿來做菜,豆漿則入鍋煮透,均勻拌入石膏,凝結成豆腐。 豆腐顯形了,可事情才完成了一半。當然,也有買豆漿或者豆腐花的,豆漿清涼去火,豆腐花可以下糖吃,也可以加鹽煮成湯下飯。倘若放些紅椒和蔥葉,賣相就不一般。大部分人買的是塊狀豆腐。就需要用勺子把整桶的豆腐花打爛,再舀入豆腐箱,豆腐箱下層墊著紗布做的濾巾,豆腐花均勻鋪好,大約鋪至三四寸高,濾巾全部裹著,然后蓋上箱蓋,把石磨、水桶壓在蓋子上,目的是把豆腐花的水擠出來,變成豆腐塊。大約豆腐厚度只有不到兩寸高時,就移開箱蓋上的重物,揭開蓋子,打開濾巾,翻過來倒扣在桌子上,用刀子沿著箱上的刻痕,分割成三寸見方的豆腐塊,就可以賣了。 夏天的時候,一塊塊的豆腐要輕輕放入裝了清水的木桶里,主要起降溫作用,防止豆腐變酸。也可以漂出一些豆腐味,吃起來更清爽。如果幾小時沒賣完,就要中途換水以保持豆腐新鮮。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把箱子打開,用小刀劃出小塊來賣了。 也會有失手的時候。有一次,磨豆子、濾漿、煮漿、下石膏等一道道程序過后,父親照例給木桶蓋上蓋子。一兩分鐘后,父親打開蓋子看,沒見預期中的液態豆漿變成厚實的凝脂,母親有點不安,讓父親蓋上蓋子,再靜待一段時間。可是又過了幾分鐘,還是未能看到驚喜,原來是米漿狀,經過沉淀,產生了豆腐與水的分離,少量稀稀的不成塊的豆腐沉在底部,被大量淺黃的水浸漫,就像地球儀上海洋與大陸的比例一樣。平時產生的水是不會超過10%的,也就是說,這次是失敗了,大大地失敗了。 那時糧食還不寬裕,家家戶戶養的豬不多,吃肉是很奢侈的事。吃多了蔬菜,買點豆腐佐餐,不需要花錢,拿點豆子來換即可,因此豆腐是很受歡迎的。每天做十斤豆子的豆腐,大概就可以賺到十斤豆子的辛苦費。所以賣一天豆腐,第二天做豆腐的本錢也就不用愁了,還有一些余錢,可以換點柴草什么的,家庭生活費也有了。最大的附帶好處是:每天產生的豆腐渣,是喂豬的好飼料,用它養的豬白白胖胖的,長得很肥。一年養二三頭,一頭值二三百塊,在那時絕對是一筆大收入啊,記得上世紀80年代,家里當國家教師的姥爺月工資才四十元。 當時做豆腐是很掙錢的,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后,傳統豆腐行業就不行了,人們開始用機器代替手工,大大提高了生產力,發展到如今,豆腐機器在國內已經很成熟了。 長慶隆的豆腐機,不論是全自動的還是仿手工的都很不錯。 下一篇關于豆腐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