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腐大豆腐“母親”——黃豆197
豆腐是用大豆制成的,兩千多年前的我國人是怎么樣吃大豆的,大豆又是怎么樣哺育了我國人?解讀豆腐的這位“老一輩”的身世閱歷,或許能夠協助我們明晰豆腐出生的布景。 “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里邊盛。諸侯君子來朝見,王用什么將他贈?”這兩句詩篇譯自《詩經·小雅·采菽》,講的是三千年前諸侯來朝,周王給予恩賜的事。詩篇作者、某位士大夫是用采大豆的局面來烘托愉快火熱的氣氛。菽,就是大豆(菽,音shū,大豆的英語soy就源自此音)。《詩經·小雅·小宛》還有“華夏有菽,小民采之”的句子,這類說到“菽”的歌辭在《詩經》中有許多處。這說明,在周朝到春秋時期,大豆現已是比較常見的作物。 不只常見,還很重要。《周禮》中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之說;一般以為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也說“五谷為養”。東漢的經學大師鄭玄注釋曰,這“五谷”乃麻、黍(黃米)、稷(粟)、麥、菽也。可見兩千多年前,在中華民族文化形成之初,大豆現已開端為我國食文化的孕育提供營養了。 “大豆是唯一一種世界公認的我國原產的谷物。”我國農業大學李里特教授告訴我,“粟、麥等雖同樣位列五谷,是古代我國人很重要的糧食作物,但它們的原產地在世界上都有爭議。”這意味著在數千年前,只要華夏大地上的先民們能夠種大豆、吃大豆,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底子沒福享用,大豆在我國鶴立雞群。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上為我國各省大豆產值分布圖,能夠看到,黑龍江、河南、吉林、遼寧、安徽和山東6省總產值約占全國產值的68%。值得一提的是,依據1982年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的查詢,越往北的大豆脂肪含量越高,蛋白質含量越低。因此,長江流域的大豆蛋白質含量最高,平均達42.5%。 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標明,大豆的蛋白質含量約占40%,比任何一種谷物的蛋白質含量都高得多,單按蛋白質含量計,1公斤大豆相當于2公斤牛肉,這些毫不起眼的豆粒竟有“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美譽。并且大豆蛋白質含18種氨基酸,其中就有8種是人體必需、且不能自我生成的,“上世紀80時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承認,大豆蛋白可稱為最理想的、營養價值最高的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