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1415

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一般會想到黃梅戲、徽劇、鳳陽花鼓等,但非物 質文化遺產決不僅僅是這些高深典雅的藝術。池州市日前就將臭豆腐干制造技藝列入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一同當選的還有龍網捕魚技藝。此舉得到了文化部專家的高度評價。

日前,池州市公布了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內容包括民間音樂、民間戲劇 、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等方面。除了我們熟知的儺戲、青陽腔等文化藝術以外,臭豆腐干制造技藝、龍網捕魚技藝、一品鍋制造技藝也赫然在列。

“捕魚、做臭豆腐干也對錯物質文化遺產,這讓人很詫異。”池州的李先生看到這份名單后說,“不知道當選的規范是什么,感覺怪怪的。”

“我們是通過層層申報、嚴厲審閱的。”負責此次“非遺”工作的池州市文化館館長李大成說,這次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先由縣一級報上來,然后他們邀請省內外的專家分組進行審閱,整個程序非常嚴厲。

他介紹說,像臭豆腐干制造技藝,許多當地都有,但石臺縣七都鎮的配方、制造程序和別的當地有所不同,滋味更是獨特。而東至縣張溪的龍網捕魚技藝,運用的魚網長達幾百米,故名“龍網”,捕魚時需求多艘漁船一起協作。這些民間技藝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在當地撒播已久。

“池州的做法值得必定。”文化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維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樊嘉祿教授昨日在承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表明。

樊嘉祿教授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界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模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現藝術、風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技術等。

“實際上,‘非遺’的中心內在一是‘非物質性’就是人們常說的‘以人為載體’

,是不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的。二是‘文化遺產’,其間‘文化’是相對于‘天然’而 言的,而‘遺產’望文生義應當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不同于某種發明。”樊教授 說,從這個視點來說,將臭豆腐干制造技藝、龍網捕魚技藝列入“非遺”名錄,有利于

池州市文化館館長李大成說,政府現已面向全市發文,要求我們好好維護這些“非遺”。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養分豐厚、價廉物美的特色,是榆林當地榜首名菜。遠方來客,都以品嘗榆林豆腐為佳趣。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前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展,兵民日益增多。可是,因為塞外副食物短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昧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漸漸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中不行少的食物之一。

榆林豆腐是用優質黃豆和“桃花水”磨制加工而成,點豆腐用酸漿,則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軟、韌細、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時,當地名廚上了此菜,味美新鮮,皇上拍案叫絕名之“幽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從此名傳古今。


備案圖標.png吉公網安備 220282020000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