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精神知多少?

547

豆腐是一款既能作為主菜又可作為配菜,能夠和任何菜肴搭配,卻不改變其它菜肴風味,與任何食材搭配都不會喧賓奪主,破壞其主味,同時也能保留自己的本味。

在四川東部,有“口袋豆腐”,以湯汁乳白、狀若橄欖、質地柔嫩、味道鮮美為特色。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獨具麻、辣、鮮、嫩、燙五大特點。其它體現豆腐包容特色的名菜名食有,湖北“荷包豆腐”、杭州“煨凍豆腐”、無錫“鏡豆腐”、揚州“雞汁煮干絲”、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為原料的“腐乳糟大腸”等。吉林盛行的“素雞豆腐”,色澤美觀,五香味濃;還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潤腸,雪蛤清頭明目,豆腐軟嫩細膩,色澤純潔乳白,菜味甘甜爽口。此外,朝鮮族人民用牛肉、粉條、雞蛋、豆腐制成“梅云湯”,廣西壯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圓”,云南大理白族有“臘味螺豆腐”。

我國制豆腐的技術從唐代開始外傳,首先傳到的國家是日本,接著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以當地特色的天然海產品結合,做出各種各樣的豆腐料理;朝鮮人根據本地資源,制作了風味各異的豆腐湯;印尼人普遍愛吃“醬拌炸豆腐”;緬甸人越南人則創制了頗具東南亞風格的“醬拌蛋花豆腐”、“什錦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風行的“肉骨茶”,其實也是豆腐菜肴中的一種。印度尼西亞人對豆腐情有所鐘,顯然是受中國僑民的影響。西爪哇一座名叫蘇木當的小鎮,當地的印度尼西亞人,大部分人以賣炸豆腐為生,而蘇木當炸豆腐更成了印度尼西亞著名的品牌食品,他們將炸得外焦里嫩的豆腐澆上椰子汁沿街兜售,讓人吃得津津有味。在美國,商人們則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諸如豆腐色拉、豆腐漢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鴨、豆腐結婚蛋糕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

豆腐傳播到各個地方,都可與其他食品搭配,總能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可以說“甘而不噥,酸而不爽,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比如,搭配魚肉,得其鮮美;搭配果蔬,得其清爽。豆腐所蘊含的滲透、融合的包容精神,折射出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

豆腐的清白為人精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豆腐寓意清白、樸素大方,可謂清正、廉明。

豆腐寓意清廉,早有先賢。明代儒學大師劉宗周“日給不過四分,每日買菜腐一二十文”,雖官至兵部尚書,每日就吃著這樣簡陋的餐食。劉宗周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嚴,僅以豆腐白菜裹腹,得了“劉豆腐”的稱號。清初文學家尤侗認為,平日能過青菜豆腐這樣清心寡欲生活的人,才能有崇高的德操,因而他借豆腐來鼓勵儒士要立戒修身。他在《豆腐戒》中為儒士立下大戒三、小戒五,總名為“豆腐戒”。清代詩人胡濟蒼一首廣為流傳的《豆腐》詩,道出了以豆腐修身的緣由:“信知磨礪出精神,宵旰勤勞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是貧人。”

文章分類: 干豆腐機選購
分享到:

備案圖標.png吉公網安備 220282020000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