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這東西中國獨有世界無二。據說,上世紀初年,李石曾、吳稚暉等一幫留法學生突發奇想,想把豆腐推廣到西方,并且期望大賺其錢。他們甚至在巴黎建了豆腐坊,不料老外不買賬,最后不了了之。也聽說豆腐在唐代就傳入日本,不過后來也沒聽說如何發達,現在市場上賣的塑料盒裝的所謂“日本豆腐”,像雞蛋糕似的,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兒做的,日本的豆子大概都用來做醬了吧。西方和日本人不看好豆腐,也許是人家對蛋白質的需求不甚迫切,西方是肉食為主,日本有海產,動物蛋白質不缺。中國就不同了,以谷物為主食的中國老百姓,兩三千年來就很少吃到肉食,他們的蛋白質主要靠植物蛋白補充,豆類含植物蛋白較高,但是烹煮不易,口感不好,發明豆腐正其宜也。
據說,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邦的孫子)劉安發明的,沒看過《淮南子》,也許其中有記載吧。豆腐自發明以來,對中國人的健康貢獻至偉,只知道有人不吃肉,可沒聽說過誰不吃豆腐。豆腐是素菜里的主角,有一句歇后語說“和尚不吃豆腐——怪哉(齋)”。另有一句俗語“貴人吃貴物賤人吃豆腐”正說明了豆腐對普通中國老百姓的重要性。過去的窮人再窮豆腐還是吃得起。楊白勞窮得賣女兒,還能夠賣豆腐賺幾個錢,喜兒想來也缺不了豆腐吃,怪不得長得好看。看周作人的等人的談吃食的散文,每每提到豆腐,僅收入《中國現代散文集粹》中的九百六十三篇散文中,提到豆腐字樣的就有83次。大革命家瞿秋白,臨死的時候在《多余的話》里還說:“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雖然不免有自嘲的意思。直到現在,喪事的席面上必有豆腐一盤,這不但象征“白事”,也一定有肯定豆腐的意思,否則為什么不拿“白菜”來象征呢?
豆腐的吃法大概是菜蔬里最豐富的一種。查輸入法里的詞庫,里邊光豆腐菜名就不下二百。從前有一個相聲,專門說豆腐宴,報出的豆腐菜讓人耳不暇聽。這里我就不細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專門講豆腐的書。在網上“愛問共享資料”里邊,我搜了一下,講豆腐的電子書,每頁10種,翻了150頁還沒到底,只好不翻了,說明這類書至少1500本以上,實際也許上萬種吧,還不包括沒有變成電子版的。
南方的豆腐不知是什么豆子做的,我們這里的豆腐都是大豆,俗稱黃豆,做的。大豆含蛋白質達到40%,是做豆腐的最好原料。所以我們這里的豆腐又好又便宜。從小就記得吃豆腐,尤其到冬天,哈爾濱沒什么蔬菜,豆腐絕對是副食主角,什么燉豆腐、雞刨豆腐、溜豆腐、涼拌豆腐都是家常菜。還記得我上中專的時候,有一樣溜豆腐最好吃,白白的豆腐塊,紅紅的辣椒沫,半斤高粱米飯不知不覺就下去了,總共還不到兩角錢。
可惜到后來,吃豆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革期間,豆腐是按人定量供應的,一個人一個月多少塊,有豆腐票,具體幾塊我忘了。但是即便憑票供應,也不是每張票都能變成豆腐。因為副食店賣豆腐全是早晨,不管天多冷,你必須在商店開門之前拿了盆子去排隊等候,豆腐車一到,一會兒就賣光,去晚了買不著。我們是雙職工,平時沒有時間去排隊,只有星期天早早去才能偶爾吃上一兩回豆腐,因此我們家的豆腐票總是剩一堆。在那每月半斤肉的年代,豆腐的滋味也跟肉一樣了吧。另外,豆腐不但不好買,質量也不行,市民中間流傳過一句俏皮嗑:“干豆腐越來越厚,水豆腐越來越薄。”我還將此話引用在批林批孔的大批判文章中,意思是說,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越來越好的情況下,階級敵人又來造謠,千方百計污蔑我們的社會主義,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嚴厲批判。但是,豆腐對老百姓畢竟很重要,不解決影響安定團結。后來哈爾濱有一位副市長,叫王崇倫,外號“豆腐市長”,是勞模出身,他發話一定要讓市民吃上豆腐,于是發動了一個運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豆腐工程”吧,結果怎么樣不得而知,我的感覺是照舊。
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情況才有了變化,豆腐走向了市場化,豆腐多起來了,可以管夠吃了。可是價格也不斷上漲。最近豬肉價格猛漲,卻還不如豆腐漲得快。當年白面每斤0.18元,現在2.5元,去骨豬肉每斤1.07元,現在15元,分別上漲了14倍左右,而干豆腐從每斤0.27元,漲到4元,漲幅則近15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