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地方賣豆腐要敲梆子

136

傳在清代咸豐年間,易州有個州官姓竇名福。按當時的劃定,縣太爺的名字只要自己的怙恃能叫,其他人是相對不準叫的。假如其他人叫了縣太爺的姓名,那便是冒犯了清代的戒律,要打四十大板。

一天,一個不知道州官姓名的農夫進城賣豆腐,當他走到衙門口呼喊“賣豆腐”時,被把門的差役聽到了,當即被抓進了公堂。州官竇福把驚堂木一拍:“堂下跪的甚么人”“回老爺的話,我是賣豆腐的?!敝莨俑]福把臉一沉怒氣沖發地說:“大膽的奴才,你賣甚么不可,卻恰恰賣我。拉上來,給我重打四十大板”差役們按著州官的旨意,將賣豆腐的農夫重打了四十大板,直打得這個農夫鱗傷遍體。打完以后,推出了公堂。賣豆腐的農夫回到家里,把挨打的顛末如數家珍地奉告了家里人。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敏捷傳遍了易縣城鄉。今后,賣豆腐的人們就再不敢用嘴呼喊“賣豆腐”了,便找木工用棗木、桑木、桃木、槐木等硬木鑿梆子,用敲梆子的聲響取代了呼喊。這便是賣豆腐敲梆子的由來。



備案圖標.png吉公網安備 22028202000019號